更换敷料怎么去除敷贴

生活妙招 changlong 2025-10-03 11:51 5 0
  1. 为什么要正确去除敷贴?
    在医疗护理中,更换敷料是伤口处理的重要环节,很多人以为只要撕下来就行,但其实操作不当可能造成二次伤害,比如皮肤撕裂、伤口重新出血或感染风险增加,尤其对于老年人、儿童、糖尿病患者或术后病人来说,错误的去除方式会延长愈合时间甚至引发并发症,掌握科学、温和的去敷贴方法至关重要。

  2. 去除敷贴前的准备工作
    在动手之前,必须做好以下几步:

  • 清洁双手,避免交叉感染;
  • 准备好所需工具:生理盐水棉球、无菌纱布、镊子(可选)、胶带剪刀(用于剪开固定胶带);
  • 若敷贴较紧或已与伤口粘连,建议先用温热湿敷软化边缘(如用37℃左右的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敷于敷贴边缘5分钟);
  • 检查敷贴类型:如果是透明薄膜类(如DuoDERM),要格外小心;如果是水胶体、泡沫敷料,则需分层缓慢剥离。

不同类型敷贴的去除技巧对比表

敷贴类型 特点 推荐去除方式 注意事项
透明薄膜敷料(如Tegaderm) 薄而透明,防水防菌 从一侧轻轻向另一侧滚动揭下,保持与皮肤平行 避免垂直拉扯,防止表皮剥脱
水胶体敷料(如Coloplast) 含有凝胶成分,易与渗液结合 先用温湿纱布软化边缘,再从四周缓慢剥离 若黏附严重,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轻推
泡沫敷料(如Mepilex) 吸收性强,适合渗出较多伤口 由外向内逐层揭开,不一次性整块移除 保护周围皮肤,避免牵拉过度
纱布+胶带固定型 最常见,多用于术后换药 使用胶带剪刀剪断胶带,从一端开始分离 不要直接撕掉,易伤及皮肤或缝线
  1. 正确操作步骤详解
    以最常见的透明薄膜敷料为例,详细说明去除流程:

第一步:观察敷贴状态
检查是否有红肿、渗液或异味——若有异常,应先拍照记录并通知医护人员,若敷贴完整、干燥,可继续下一步。

第二步:湿润边缘
用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,轻轻涂抹在敷贴边缘约1厘米范围,等待1~2分钟,使胶质软化,此步骤能显著减少对皮肤的拉力。

第三步:从一角开始缓慢剥离
用镊子夹住敷贴一角(或手指指甲轻推),沿着皮肤方向慢慢拉开,不要向上提拉,速度控制在每秒1~2厘米为宜,确保不损伤新生组织。

第四步:处理残留胶质
若发现皮肤上仍有胶痕,可用医用凡士林或专用去胶剂轻柔擦拭,切忌用力搓擦,之后用清水清洗局部,再涂上保护性软膏(如凡士林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)。

第五步:评估皮肤状况
确认去除后皮肤是否完好,有无破损、红斑或疼痛感,如有异常,及时就医或更换敷料类型。

  1. 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
    很多患者和家属容易犯以下错误:
  • 直接硬撕:尤其是老人皮肤薄,易导致表皮脱落,形成“假性伤口”。
  • 使用酒精或碘伏清洁:刺激性强,影响伤口愈合。
  • 忽略湿度管理:有些人在去除后未做保湿,导致皮肤干裂。

应对办法:

  • 对于皮肤敏感者,建议使用水胶体敷料替代传统胶带;
  • 可搭配使用温和型皮肤屏障修复霜(如含神经酰胺的产品);
  • 家属或护工应接受基础培训,避免因操作不当延误康复。
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
  • 老年人:皮肤弹性差,建议每次更换前做局部温敷;
  • 婴幼儿:动作要轻柔,可考虑使用婴儿专用低敏敷贴;
  • 糖尿病患者:去除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微小伤口,防止感染扩散;
  • 术后病人:如遇缝合线附近敷贴,务必避开缝合区域,防止牵动伤口。
  1. 安全第一,温柔操作
    去除敷贴不是简单“撕掉”这么简单,它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护理技能,无论是专业护士还是家庭照护者,都应掌握不同敷料的特点,按步骤规范操作,记住一句话:“慢一点,稳一点,才能让伤口真正愈合。”
    我们不仅了解了各类敷贴的去除方法,还掌握了实际操作中的细节要点,在医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乃至家中,都能做到科学换药,提升护理质量,降低感染风险,这正是现代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