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透管怎么更换

生活妙招 changlong 2025-11-14 21:46 1 0

从准备到术后护理全攻略(序号标题+表格)

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逐年上升,腹膜透析(简称“腹透”)已成为许多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,腹透导管是整个腹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,由于感染、移位、堵塞或长期使用磨损等原因,腹透管可能需要定期更换,本文将详细说明腹透管更换的全过程,包括术前准备、手术步骤、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,帮助患者和家属科学应对这一关键环节。


腹透管更换的适应症与禁忌症

腹透管更换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,通常在以下情况下考虑更换:

适应症 具体表现
导管功能障碍 出液不畅、引流困难、透析液滞留
感染风险高 导管出口处反复红肿、渗液、脓性分泌物
导管移位或脱出 腹腔内导管位置异常,影响透析效果
管道老化或破损 使用超过3年,有明显裂痕或硬化现象

禁忌症(即不宜立即更换的情况):

  • 急性腹膜炎未控制;
  •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(如血小板<50×10⁹/L);
  • 腹腔广泛粘连或肠梗阻;
  • 无法配合术后卧床休息的患者(如精神障碍、认知障碍等)。

若出现上述情况,请务必及时联系专业医生评估,不可自行决定是否更换。


更换前的全面评估与准备工作

更换腹透管是一项外科操作,必须由具备资质的腹透专科医生完成,术前需进行多项检查:

  • 血液检查:包括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凝血四项;
  • 影像学检查:腹部超声或CT确认腹腔内导管位置;
  • 出口处评估:观察是否有红肿、渗液、瘢痕形成;
  • 心理支持:部分患者因恐惧或焦虑影响恢复,建议家属陪同沟通。

术前准备清单如下:

类别
医疗文件 腹透记录本、近期化验单、既往手术记录
个人物品 洗漱用品、宽松衣物、便携式尿袋(备用)
心理准备 向患者解释流程,缓解紧张情绪,签署知情同意书
饮食安排 术前8小时禁食,4小时禁水,避免胃胀气影响操作

特别提醒:如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),应提前停药并咨询医生调整方案。


手术过程详解(分步拆解)

腹透管更换一般采用局部麻醉,全程约30–60分钟,以下是具体步骤:

第一步:消毒铺巾

患者仰卧,术区皮肤用碘伏彻底消毒,铺设无菌巾,保持视野清晰。

第二步:拔除旧导管

医生轻轻牵拉原有导管,确认其固定良好后缓慢拔出,若导管周围已形成纤维包裹层,需小心分离,防止损伤腹膜或邻近器官。

第三步:放置新导管

选用新型硅胶材质导管(带涤纶环设计),通过原切口或新切口置入腹腔,插入深度约15–20cm,确保导管末端位于盆腔最低点,利于透析液流动。

第四步:固定与缝合

导管外端固定于皮下,避免活动时移位;缝合切口时使用可吸收线,减少术后拆线麻烦。

第五步:连接测试

安装临时接头,注入生理盐水模拟透析过程,确认无漏液、通畅无阻。

✅ 技术要点: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,每一步都需佩戴手套、口罩,器械一次性使用。


术后护理与并发症预防

更换后的第一周最为关键,患者应密切观察以下几点:

时间段 护理重点 注意事项
术后24小时内 观察伤口出血、渗液 若渗液多于1ml/天,应及时就医
第1–3天 控制活动量,卧床休息 避免弯腰、提重物,防止导管移位
第4–7天 清洁出口处,每日消毒 使用碘伏棉签轻擦,忌用酒精刺激
第8–14天 开始低剂量腹透 初次透析液量控制在1–2L,逐步增加至常规量

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:

并发症 表现 应对措施
出口感染 红肿、疼痛、流脓 局部抗生素软膏+口服抗菌药,必要时清创
导管堵塞 引流不畅、残余液增多 生理盐水冲洗+负压吸引,无效则重新置管
腹痛不适 插管后初期常见 常规止痛药即可,持续加重应排除肠穿孔
皮下漏液 伤口周围湿润、异味 加强包扎,必要时加压敷料,避免污染

📌 温馨提示:术后一周内禁止洗澡,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其他部位。


如何判断新导管是否成功?

术后第7天起,可开始常规腹透治疗,此时可通过以下指标判断导管功能是否正常:

  • 引流通畅度:每次透析结束后,回流液量≥输入量的90%;
  • 无漏液现象:出口处干燥,无液体渗出;
  • 无感染迹象:体温正常,白细胞计数稳定;
  • 患者感受良好:无明显腹胀、疼痛或恶心感。

若以上任一项异常,建议立即复诊,不要拖延。


长期管理与随访建议

腹透管更换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,为延长导管使用寿命,患者应做到:

  • 每月一次门诊复查,包括出口处评估、透析效率检测;
  • 建立家庭护理日志,记录每次透析数据(如时间、量、症状);
  • 接受专业培训,掌握自我监测技巧(如观察颜色变化、气味异常);
  •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:低盐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。

建议患者加入腹透互助群组,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,增强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