挡水基石怎么更换

生活妙招 changlong 2025-10-11 14:34 1 0

挡水基石更换前的准备工作

挡水基石是建筑结构中用于防止水流渗透、保护基础稳定的重要构件,常见于地下室、堤坝、桥梁承台等部位,若挡水基石出现破损、老化或位移,不仅影响整体结构安全,还可能引发渗漏甚至坍塌风险,及时更换挡水基石至关重要,在正式施工前,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:

  • 现场勘查: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挡水基石所在区域进行详细勘察,记录其位置、尺寸、材质(如混凝土、石材、钢筋混凝土)、损坏程度及周边环境(如地下水位、土壤性质)。
  • 制定方案:根据现场情况,制定详细的拆除与安装方案,包括新基石的规格、材料来源、施工顺序、安全措施等,并报监理单位审批。
  • 材料准备:采购符合设计强度等级的新挡水基石(建议使用C30以上混凝土预制件),同时备齐钢筋、防水涂料、密封胶、模板、支撑架等辅助材料。
  • 工具设备:准备好吊装设备(如小型吊车)、电锤、切割机、水准仪、水平尺、振动棒、手推车等工具,确保施工效率和精度。

拆除旧挡水基石

拆除工作应遵循“由上至下、分段实施、边拆边护”的原则,避免对周围结构造成二次破坏:

步骤 注意事项
1 清理表面杂物 移除基座上的浮土、碎石、积水,保持作业面干燥
2 划线定位 使用墨线标出拆除范围,确保不误伤邻近构件
3 切割连接处 若为现浇结构,用切割机沿接缝切开,避免震动过大
4 分块拆除 使用撬棍、电锤逐步拆除,严禁暴力敲打
5 清理基槽 检查底板平整度,清理松动颗粒,必要时做水泥砂浆找平

特别提醒:若原基石嵌入地基较深,需采用钻孔注浆法加固周边土体后再行拆除,以防塌陷。

新挡水基石安装工艺

安装过程是整个更换工作的核心环节,直接决定挡水效果和结构寿命:

  • 基础处理:在清理后的基槽内铺设一层5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垫层,用刮尺找平并振捣密实。
  • 定位放样:利用水准仪和经纬仪重新校准新基石的位置,确保其垂直度误差≤3mm/米,水平偏差≤5mm。
  • 吊装就位:使用吊带缓慢起吊,对准预留锚筋孔洞后平稳放下,严禁碰撞或倾斜。
  • 固定加固:通过预埋螺栓或焊接钢筋网片将新基石与原结构连接,节点处涂抹界面剂增强粘结力。
  • 防水处理:在新旧交接缝处嵌填聚氨酯密封胶,外侧再涂刷两遍JS防水涂料,形成双层防护。

质量验收标准

施工完成后,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(GB50202-2018)执行验收:

  • 外观检查:无裂缝、蜂窝、麻面,表面光滑平整;
  • 尺寸复核:长度、宽度、厚度允许偏差±5mm;
  • 密封性能测试:静水压力试验(模拟1.5倍设计水压),持续30分钟无渗漏;
  • 结构稳定性检测: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,不低于设计值的90%。

日常维护建议

即使成功更换了挡水基石,也不能忽视后续养护,建议用户定期开展以下工作:

  • 每季度检查一次接缝处是否有开裂或渗水现象;
  • 冬季前清理排水沟,防止冻胀导致基石位移;
  • 发现局部破损时,立即用环氧树脂修补,避免扩大损伤;
  • 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结构健康评估,尤其是老旧建筑或高水位区域。

实例说明:某小区地下车库挡水基石更换案例

以某市老城区一住宅小区为例,该楼始建于2005年,因长期受地下水侵蚀,地下一层墙体出现明显渗漏,经排查确认为主动挡水基石失效所致,项目组于2023年7月进场施工,历时12天完成全部更换任务,具体做法如下:

  • 拆除原破损基石(厚度仅为15cm,远低于设计要求的30cm);
  • 选用C40预制混凝土基石,尺寸为1200×600×300mm;
  • 设置双排Φ16螺纹钢锚固筋,间距200mm;
  • 接缝处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止水带+密封胶组合工艺;
  • 施工后连续观测一个月,未发现任何渗漏。

此案例表明,科学合理的挡水基石更换不仅能解决当前问题,还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,提升居住安全性。

挡水基石更换是一项技术性强、细节多、责任重的工程任务,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业主方,都应高度重视前期准备、过程控制和后期维护,真正做到“建得好、用得久、防得住”,才能真正发挥挡水基石应有的作用,守护建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