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更换接触线

十二生肖 changlong 2025-09-27 19:34 2 0

更换接触线前的准备工作:安全与效率的基石

接触线作为电气化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的核心部件,其状态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,一旦接触线出现磨损、断股、烧伤或张力异常,必须及时更换,否则极易引发弓网事故,导致列车停运甚至设备损毁,更换接触线绝非简单的“拆旧换新”,而是一项系统性、专业性极强的工程作业。

在正式施工前,必须做好周密准备,第一步是制定详尽的施工方案,方案内容应包含:施工时间窗口(通常选在夜间“天窗点”)、人员分工、工具清单、新线规格参数、旧线回收方式、应急预案等,尤其要明确接触线型号是否与原系统匹配,例如铜银合金线、铜镁合金线或铜锡合金线,其截面积、抗拉强度、导电率必须符合设计规范。

怎么更换接触线

第二步是现场勘查与技术交底,施工负责人需带领技术人员提前到现场,测量既有接触线的实际高度、拉出值、跨距长度、定位点分布,并核对支柱编号与悬挂类型,要检查补偿装置状态、绝缘子清洁度、吊弦锈蚀情况,避免新线装上后因配套设备问题导致二次故障。

第三步是安全防护措施到位,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持证上岗,穿戴绝缘鞋、安全帽、荧光背心,高空作业者需系双钩安全带,作业区段两端应设置接地封线,防止感应电伤人;地面需拉设警戒线,安排专人值守,严禁无关人员进入,还需与调度中心保持实时通讯,确保停电命令准确无误。

工具与材料准备同样关键,除了常规的力矩扳手、棘轮扳手、钢卷尺、水平尺外,还需专用设备如接触线校直器、液压紧线器、放线小车、张力计、激光测距仪等,新接触线应提前运抵现场,按跨距分段摆放,避免临时裁剪造成误差,备用零件如定位线夹、吊弦线夹、电连接线夹也需按数量配齐,以防施工中临时缺件延误工期。

旧接触线拆除流程:有序退出,不留隐患

旧线拆除是更换作业的第一步,也是风险较高的环节,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线材弹跳伤人、坠落物砸损设备,或因张力释放不均导致相邻跨距变形。

需松开补偿装置,在坠砣侧用链条葫芦或手扳葫芦临时承力,逐步释放坠砣串张力,直至接触线完全松弛,此时需特别注意观察补偿滑轮是否卡滞,若发现异常应先处理再继续,补偿绳如有断股或严重磨损,建议同步更换。

拆除定位装置,使用套筒扳手逐个松开定位线夹螺栓,注意保留垫片和弹簧销,避免零件丢失,定位器拆除后,应暂时固定在腕臂上,防止晃动影响作业空间,对于弹性吊索或斜拉线结构,需同步解除其对接触线的约束。

第三步是分段剪断接触线,从一端锚段关节开始,用液压剪或钢锯按跨距逐段切割,剪断前需用尼龙绳或专用吊带将线体临时悬吊,防止突然坠落,剪下的旧线应卷成直径约1米的线圈,用铁丝捆扎后集中堆放,便于后续回收。

特别提醒:在曲线区段或隧道内作业时,由于空间受限,拆除顺序需调整,通常先处理直线段,再处理曲线外侧,最后处理内侧,以减少线材弯曲应力带来的操作困难,隧道内应加强通风,防止切割火花引燃积尘。

拆除过程中,质检员需全程跟踪,检查支柱有无裂纹、腕臂有无变形、绝缘子有无闪络痕迹,发现问题立即标记,待新线安装后再统一处理,避免“带病作业”。

新接触线展放与初装:精准定位,张力先行

新线展放是整个更换工程的核心环节,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调试难度与运行稳定性,展放方式主要有两种:人工牵引与机械放线车牵引,前者适用于短距离、小曲线半径区段;后者效率高、张力稳,适合长大区间。

无论采用哪种方式,都必须遵循“先放线、后紧线、再定位”的原则,放线前,需在起始锚段安装临时张力装置,通常使用3吨以上手扳葫芦配合张力计,确保初始张力控制在设计值的60%~70%,放线过程中,线盘应由专人控制转速,避免线材打结或过度弯曲。

展放时,线材应通过放线滑轮组导入,滑轮直径不得小于接触线直径的10倍,以减少摩擦损伤,每跨距安排2~3名工人托扶线体,防止其与定位器、吊弦或绝缘子发生硬性碰撞,遇到道岔、分段绝缘器等复杂结构时,需放慢速度,专人引导,确保线体平顺通过。

当新线展放至终端锚段后,立即进行初张力调整,使用液压紧线器逐步提升张力至设计值(如12kN或15kN),并通过张力计实时监测,张力达标后,临时固定在补偿装置上,此时可拆除放线设备。

初装定位是关键步骤,按原测量数据,使用激光测距仪和水平尺,将接触线高度调整至标准值(如地铁系统通常为4040mm±5mm),拉出值控制在±200mm范围内,定位线夹安装时,螺栓紧固力矩必须符合规范(如M12螺栓为44N·m),并加装防松垫片。

需特别注意的是,新线在初装后需静置24小时,让金属内部应力自然释放,期间严禁列车通过,防止因蠕变导致参数偏移,静置后需复测高度与拉出值,偏差超限处应重新调整。

精细调整与参数校核:毫米级精度的追求

初装完成后,进入精细化调整阶段,此阶段目标是将接触线几何参数控制在毫米级误差内,确保受电弓滑行平顺、取流稳定。

首先进行“之”字值校正,在直线区段,接触线应呈轻微“之”字形布置,以均匀磨损受电弓滑板,标准“之”字值通常为±200mm~±300mm,测量点间距5米,最大偏差不得超过±10mm,调整时使用专用扳手微调定位器角度,配合激光指向仪辅助对位。

其次调整导高一致性,使用轨道检测车或人工拉线法,每5米测量一个点,绘制导高曲线图,相邻两点高差不得超过5mm,全锚段最大高差控制在30mm以内,超高或低洼处,通过增减吊弦长度或调整腕臂高度修正。

第三是弹性均匀性检测,在跨中、定位点、中心锚结处分别施加50N垂直力,测量接触线抬升值,理想状态是各点抬升量相近(如100mm±10mm),若某点明显偏硬或偏软,说明吊弦张力不均或定位过紧,需重新调整吊弦长度或放松定位线夹。

还需检查电连接安装质量,电连接线夹必须与接触线密贴,无虚接、无毛刺;螺栓紧固后涂导电膏,防止氧化发热,分段绝缘器、线岔等特殊设备处,接触线过渡应平滑,无硬点或突变。

所有调整完成后,进行冷滑试验,由轨道车牵引受电弓(不带电)低速通过,全程录像并记录弓网接触压力、离线率、火花等级,发现问题点立即标记,返工处理直至冷滑合格。

送电验收与后期维护: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环

冷滑合格后,申请送电,送电前再次检查接地线是否全部拆除、绝缘距离是否达标、人员工具是否清场,送电瞬间由专人监控电压电流,确认无异常后进行热滑试验。

热滑试验通常分三级速度:30km/h、60km/h、设计最高速度,每级运行2~3个往返,观察弓网动态包络线、燃弧情况、噪音水平,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线夹、接头温升,超过70℃即为异常。

验收标准依据《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》(TB 10208)及地方标准执行,主要指标包括:静态导高误差≤±5mm,拉出值误差≤±10mm,动态抬升量≤200mm,平均接触力20~80N,最大离线率<1%。

验收